旷伟官方网站
http://1490.diaosu.cn
旷伟首页>文章>正文

浅谈雕塑创作中的改变材料性

更新时间:2024-05-17 19:03:13 作者:kk2mm

    今天突然想谈谈雕塑创作中的改变材料性问题。原因是我的创作确实需要“改变材料性”。我在《浅谈我的雕塑观》中谈到过我的雕塑观:雕塑,之所以是雕塑。其中就谈到了改变材料性是雕塑的基本属性之一。今天就具体的来谈谈“改变材料性”。

    一,为什么需要改变材料?

    因为,当你从自然(包含社会、人在内的)中获取某种材料时,材料所处的“时空”是我们现实生活的这么一个“时空”。如果,材料本身不发生改变,那么它就永远属于现实生活的这么一个“时空”。简单的说,就是不能实现“艺术来源于生活,却高于生活。”的层面。所以说,改变它,让它不在处于现实生活中的这么一个“时空”是必要的。

    二,怎么样去改变材料才是合理的?

    改变材料的办法有很多。

    比如说:

    1.改变它的物理状态(属性),如:把一张纸分成两半,把一个杯子打碎等;

    2.改变它的化学状态(属性),如:让煤变成碳,纸变成灰,铁加水产生铁锈等;

    3.改变它的身份属性,如:一张看的报纸,它本来的(生活中的、通常情况下的)身份是供人阅读,但你却用它来取暖,烧报纸这个行为就已经改变了报纸的身份了。它从被人阅读的材料变成了供人取暖的材料。身份,发生了变化。

    无论是改变材料的物理的、化学的属性,都不是雕塑创作中所讲的“改变材料性”的本质。雕塑创作中所讲的“改变材料性”的本质是改变材料本来的身份,为材料建立一种新的身份,通过材料与艺术家,材料与材料的交流,使其各元素之间产生艺术上的“化学变化”(这个变化有可能是物理的,有可能是化学的。),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新的整体,以达到表达艺术家对自然的某种态度的目的。这样一个过程,我把它叫做艺术上的“基因重组”的过程,这样一个结果也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“基因链”。

    改变材料的本来身份的办法有很多,选择面大。但,并不是任何一个方式都适合你或材料;并不是任何一个方式都是合理的、有机的、最好的。形象的说,就象“杂交水稻”,袁隆平弄的可以亩产2000斤,其他人弄的就达不到这个高度。这个“基因重组”的过程就是体现智慧的过程。所以袁隆平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艺术也一样。这个寻找、选择最佳改变方式的过程,就是活跃思维、开发人的创造浅能的过程,这也是挑战与提高艺术家智慧度的一个过程。这也正是这门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。由于需要寻找、需要试一试才知道怎么样改变,产生的新的“基因链”才是最合理的、最能表达艺术家思想的,所以,材料创作需要实验,所以叫,实验艺术。“基因重组”的过程就是实验的过程,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。最后,形成的新的“基因链”就是你物质化的作品。

    三,那么,人(艺术家)这个生命体所创造出的这个新的“基因链”(作品)是否够好,又怎么样去评价呢?

    这个问题,其实就在说怎么样去看你创造的这个新的艺术上的“基因链”,在艺术上的价值。

    作品(“基因链”)必然是雕塑本身在揭露自然(包含人、雕塑本身在内)的某种存在关系才有价值。这种关系揭露的越深刻、明确、准确,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。

    这么一种新的价值观

    1.不同于过去的“追求作品的外在美感(动态、比例、基本型)”;

    2.不同于过去的“追求在写实程度上靠近模特”;

    3.不同于过去的“追求作品的象征意义(文学性、叙事性)”;

    这种价值观是在发觉材料本身的语言,抛弃日常生活对某种材料的约定俗成的认识,从改变材料身份出发,赋予它新的角度新的认识。达到表达艺术家对某种材料(自然)基本态度的目的。

    也就是,尊重材料本身,通过多次实验去发现哪种方式是最适合它的“基因重组”方式,从而得到新的更具生命力的“物种”。而这个新“物种”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你的某种态度、揭露某种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    概括起来就是,改变身份、“基因重组”、多次实验,从而准确表达艺术家的某种态度。

作者:旷伟(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3级)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